应用实例一:
1.区块及井组油藏特征
C44区块储量1092万吨,油藏埋深2725m,油层温度110℃,地层水矿化度9800mg/L。储层平均孔隙度19.9%,平均渗透率48.7×10-3μm2。
44-311井组为1注6采面积井网。注水井为44-311井,油井共6口,井组地质储量38.92×104t,采出程度17.6%。从油藏地质、生产动态、测试资料分析,该井组平面驱替不均衡,主窜流方向为44-X19和44-X312,层间吸水不均匀。
2.技术对策
(1)44-X312、44-X19井为主要水流通道,需要封堵大孔道,迫使驱油剂绕流,设计使用粒径较大的微球颗粒型调剖剂。
(2)44-410井、44-310井为次要水驱通道,含水率低,物性差,需要在低驱替压差下,实现残余油剥离运移,设计使用纳米级微球和多极型驱油剂。
(3)非连续相微球颗粒既有一定的封堵强度,又有深部运移调驱效果,不同粒径组合可以实现大、微孔喉的差异封堵。
(4)多极型驱油剂通过对岩石表面的改性修饰,形成超疏水疏油界面,剥离油膜,提高驱油效率。
3.应用效果
44-311井调驱总注入量5000方,共注入纳米微球3吨,微米微球4吨,多极型驱油剂12吨。调驱后井组日产油由原来的2.7t/d提高到4.4t/d,含水由89%降至82%。主水窜方向44-X312井含水下降,日产油增加,44-X19井动液面下降。注水受效差的两口井液量上升,动液面上升,日产液、日产油增加。
井组调驱前后日度生产曲线
44-X312井措施前后生产曲线
44-319井措施前后生产曲线
44-310井措施前后生产曲线
44-410井措施前后生产曲线
应用实例二:
1.区块及井组油藏特征
CB32块含油面积2.4Km2,地质储量486万吨,平均孔隙度13.8%,平均渗透率33.4×10-3um2,属于中孔、低渗储层,层间非均质性较强。区块储层埋深超过3000m,油藏温度128℃,地层水矿化度7500mg/L。
区块开发生产中存在含水上升快,流场不均衡,平面上水线推进速度差异大,部分井层无效水循环严重。累积注采比低,但井组内水淹严重。
2.技术对策
(1)选取两个潜力井组调驱驱油组合使用。
(2)设计使用粒径较大的颗粒型聚合物微球调驱剂,封堵水窜通道,迫使驱油剂体系绕流,驱替平面、剖面剩余油。非连续相微球颗粒既有一定的封堵强度,又有深部运移调驱效果。多极型驱油剂通过剥离油膜、岩石润湿性改善、降低油水界面张力,增加可动油,改善油水相对渗透率,提高驱油效率。
3.应用效果
两个井组调驱总注入量13910方,共注入耐高温低盐聚合物微球29吨,多极型驱油剂24吨。实施井组调驱前阶段月递减率3.6%,调驱后递减率降至0.7%,阶段增油2300t。